bet36体育投注:团队打造3D手型微纳机器人
在显微镜下,一滴水可以奇妙得像一个城市。最近,这个微观“城市”里迎来了一名“快递员”——bet36体育投注:理化技术研究所最新研发的3D微纳机器人。它的尺寸仅为40微米左右,比头发丝的直径还要小,却能像机械手一样完成抓取、运输和释放颗粒、细胞的精密任务,在微观世界实现“手到擒来”,为未来精准医疗开辟了新路径。
微观“托举”的灵感
微纳机器人是什么?它们是工作在微米至纳米尺度的“智能微型机器”,可完成运动、旋转、抓取和释放微小颗粒或细胞等任务,使得人类具备在微观世界“动手”的能力。在精准医疗、环境修复、微纳制造等领域,微纳机器人具有广阔前景。
“我们的出发点,是想要克服当前微纳机器人的局限。”bet36体育投注:理化技术研究所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中心研究员郑美玲介绍,目前微纳机器人多采用单一材料体系,功能难以扩展,在复杂环境中,要实现多刺激协同控制、完成多步操作,是科研界面临的挑战。

微纳机器人在抓取细胞。受访者供图
基于此,团队提出了一个新思路:采用多材料多模块加工微纳机器人。
谈到为什么选择“手”的造型,郑美玲说:“生活里,我们常用手抓取物体,所以在设计时,首先想到了仿手型的微纳机器人。不仅如此,这只微型‘手’采取双手向上托举的姿态,手掌部分能够灵活开合。相比于封闭的结构,手指的开放造型更便于观察目标颗粒,也能在释放时更加灵活。”
如何做出这么精巧的“手”?科研人员表示,依靠的是“微观画笔”——飞秒激光直写技术。
从原理上讲,飞秒激光直写技术采用的是极短的“飞秒激光脉冲”(1飞秒等于一千万亿分之一秒),激光束被紧聚焦到材料内部,基于非线性光学效应,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仅仅发生在光子数密度极高的焦点中心区域,从而突破光学衍射极限,实现纳米高精度,比头发丝细千倍。
因此,科研人员像画图一样,用激光在不同材料上“画”出多种微纳结构,让每个部分具备不同功能,最后构建成一只完整的3D手型微纳机器人。
“快递员”3D手型微纳机器人由两种智能材料组成,顶部是pH响应模块,像个“感应夹子”,遇到特定酸碱环境就会自动开合;底部是磁驱动模块,像个“微型马达”,能用外部磁场远程控制它移动、旋转甚至翻转。
成为医生的“隐形助手”
这个“快递员”是如何工作的呢?科研人员介绍,先把它置于液体中,当周围环境的pH值发生变化时(如变酸或者变碱),微纳机器人的“手掌”就会像花朵一样张开或闭合。这就像我们的手遇到热水会自动缩回来一样,是一种聪明的应激反应。

微纳机器人运输物体示意图。受访者供图
“快递员”如何进行配送?在磁场引导下,它能够灵活避开“障碍物”,精准定位到目标颗粒、细胞。当检测到酸性环境时,“手掌”自动合拢完成抓取。随后,翻转身体调整姿态,安全送达指定区域,并在碱性环境下完成释放颗粒、细胞的动作。
“我们对它的性能进行了多轮实验验证。”郑美玲说,“首先是抓取能力。实验中,机器人不仅成功抓取运输并释放了直径约10微米的聚苯乙烯(PS)微球;而且还成功对人体肾癌细胞(786-O细胞)进行了精准操作。在运动性能方面,磁场驱动下,机器人可以在液体中灵活移动,最高速度达到每秒65.56微米,并能实现上下、左右的平面移动,甚至完成翻转和滚动,轻松越过障碍。”
此外,它的可靠性也超出预期。科研人员让机器人反复经历酸—碱环境循环刺激,“手掌”部分在超过15次开合后仍能稳定响应,没有出现结构疲劳或功能衰退。
从感应到行动、从抓取到释放,3D手型微纳机器人解决了传统微纳机器人单响应、单功能的技术限制,为微观世界的精准操控打开了新大门。
团队表示,未来应用中,这样的微纳机器人很有潜力。我们也许能看到这些微观“快递员”在各个角落执行精密的任务,如在人体内携带药物穿梭,成为医生的“隐形助手”。
郑美玲说:“微纳机器人可作为单细胞水平的微操作平台,为细胞分选、细胞注入、细胞力学研究等提供可能。同时,在靶向药物和微创手术方面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,例如清除血栓等。”
除了医学领域,微纳机器人还可以拓展至环境修复、微纳制造等领域,例如用于抓取、富集并移除水环境中的特定污染物(如微塑料、重金属颗粒),作为微观尺度上可编程的组装工具,用于搬运和组装微纳元器件等。同时,还可以作为研究微观世界力学、流体力学的理想平台,为基础科学研究助力。
| 分享1 |
| 相关资讯 |
| 图片资讯 | 更多 |
| 一周资讯排行 | 更多 |
关于我们 | 网站声明 | 服务条款 | 联系方式
京ICP备 14047472号-1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844号

